朱高燧:毒殺父親朱棣,陷害大哥朱高熾,為何最後竟得以善終?

2024年4月8日 8点热度 0人点赞

前言

明朝歷史的長河中,朱高燧的一生猶如一幕撲朔迷離的懸疑劇。他被指控毒殺父親朱棣、陷害大哥朱高熾,然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他竟然最終得以善終。

這個謎一般的結局,讓人們對歷史的公正性產生了疑慮,也使得朱高燧成為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之一。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充滿謎團的時代,深入挖掘朱高燧的罪惡與善終之間的曲折故事,揭示歷史長河中一個令人費解而撲朔迷離的角色。

永樂七年,第一次構陷失敗引發父皇震怒

1409年,正值永樂盛世的鼎盛時期,當時身為趙王的朱高燧勾結自己的二姐永平公主朱月貴,密謀構陷自己的大哥太子朱高熾。然而,他們的計劃很快就敗露,被明成祖朱棣識破。

當時正值明成祖北征的關鍵時期,這起意圖破壞太子地位的事件無疑觸怒了正值盛年的明成祖。他當機立斷,下令誅殺了朱高燧的心腹趙王長史顧晟,同時下旨要削去朱高燧的爵位,將他貶為庶人。

面對父皇怒不可遏的懲罰,朱高燧害怕至極。所幸,太子朱高熾在此時為朱高燧說情,苦苦哀求父皇再給朱高燧一次機會。於是,明成祖勉強息怒,改為任命正直的董子莊擔任趙王長史,以約束和教導朱高燧。

這一次構陷大哥的失敗,讓野心勃勃的朱高燧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痛苦滋味。他難過於自己的計劃居然被人出賣,也痛苦於父皇的嚴懲。他本以為自己應該受寵,卻沒想到父皇竟然如此怒不可遏。正當他以為自己這一生的努力都要毀於一旦時,最不該期待的大哥的求情竟然救了自己的小命。這無疑讓他十分震驚。

然而更令朱高燧難以接受的是,父皇竟然命董子莊嚴密監視自己,像是對待罪犯一樣。這樣的嚴密約束和冷眼相待,對於尚且年輕氣盛的朱高燧來說實在難以忍受。

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,如果沒有太子朱高熾的情急求情,自己恐怕已成為一死之人。父皇的手段之嚴厲,令他在心底里十分忌憚,下定決心要暫時壓抑自己的野心,等待時機。

永樂十八年,第二次迷途引發恐懼和絕望

時過五年,正直的董子莊去世,朱高燧暗自竊喜,再次萌生了謀奪帝位的野心。他開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,靜待時機。

然而在永樂二十一年的一個午後,朱高燧卻迎來了人生中最恐懼的時刻。原本病重的明成祖竟然奇跡般痊癒了,更為可怕的是,朱高燧謀害朱棣和廢黜太子的計劃竟然被明成祖識破,高以正更是如實供出了一切計劃細節。

瞬間,朱高燧整個人如墜冰窟,被嚇得說不出話來。明成祖震怒之下幾乎要將其處死。聽聞父親要殺自己的消息,朱高燧嚇得渾身發抖,害怕得說不出話來。所幸,太子朱高熾再次情急下為朱高燧說情請求寬恕。明成祖才勉強饒過了朱高燧的性命,但已對朱高燧徹底失望。

這一次被識破的絕望和恐懼,對朱高燧的打擊可能比上一次更甚。他原本以為董子莊去世就是自己再次出頭之日,殊不知父皇如此警惕自己,還重重圍困。他甚至憎恨起告發自己的王瑜,也痛苦於高以正的出賣。

他用盡心思設計的完美計劃,竟然在即將成功之時落得這個下場,這無疑是給了他沉重的打擊。更讓他絕望的是,自己仿佛成了一隻被困的獸,在父皇和太子兩方的控制下根本無路可逃。

這一次篡位謀奪的失敗,讓朱高燧再次體會到了恐懼和絕望的滋味。他確信自己永遠沒有機會登上那皇位了。他甚至開始懷疑,自己與生俱來的野心,是否註定要被這永樂王朝所摧毀。

永樂二十二年,明成祖駕崩引發趙王第三次迷茫

一轉眼間兩年過去,永樂二十二年五月,明成祖在北伐歸途中病逝。太子朱高熾繼位,是為明仁宗。按理說朱高燧這個想弒父篡位的野心者,理應受到嚴厲的懲罰,甚至死刑。然而出人意料的是,明仁宗竟然對他仍是一視同仁、寬宥有加。

在接到明仁宗封賞的那一刻,朱高燧有些茫然。他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了大哥朱高熾對他的仁厚寬宥。他也第一次開始在內心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行為。眼下大哥已繼位,自己除了接受現實,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道路可走了。

然而接受現實對於朱高燧這樣一個野心家來說並非易事。他曾經多次策劃篡奪帝位,被迫放棄野心讓他心中始終縈繞着不甘。尤其是看到大哥順利登基為帝後,這種失落感更甚。好不容易等來父皇駕崩的機會,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再次落空,朱高燧對此難免心存不滿。

但他也清醒地意識到,自己的實力與大哥朱高熾相比,實在是有天壤之別。想要與之正面對抗只有死路一條。而且回想自己過去兩次行動的失敗,也讓他不得不深刻反省。

最關鍵的是,大哥朱高熾三次對他手下留情,這份人情讓他無以為報。種種考量之下,朱高燧不得不選擇屈服現實,接受大哥為帝的結果。盡管這對他的野心和驕傲而言,無疑是沉重的打擊與煎熬。

宣德元年,漢王叛亂終結弟弟陰謀的歷史

一年多後的1426年四月,明仁宗去世,太子朱瞻基繼位,即明宣宗漢王朱高煦以為大侄子朱瞻基年幼,可以像父親明成祖當年一樣,再次發動「靖難」奪權。於是他立刻在封地起兵反叛,並派使者聯絡朱高燧與他一起舉事翻覆朝局。

與朱高煦性急好戰形成鮮明對比,朱高燧卻沒有上鈎。一來他覺得大侄子實力強大不易對付,二來也是他已經不像從前那樣狂妄自大、野心勃勃了。最終朱高煦的叛亂以失敗告終,朱高燧也未因此遭受任何波及。這讓朱高燧看到了希望,也逐漸確信故態重燃已經毫無意義。

面對漢王的叛亂,朱高燧選擇了袖手旁觀。在他看來,漢王的行動魯莽冒進,不可能成功。再者自己也無力支持,只有白白送命。更重要的是,自己的野心已經到此為止了。三次謀奪失敗的慘痛教訓讓他認清現實,皇位永遠也輪不到自己。

漢王的叛亂無異於自扇耳光。於是他選擇冷眼旁觀,任由兩個侄子自生自滅。而最終漢王敗亡的結局也證實了朱高燧的判斷。他甚至為自己的清醒與明智感到欣慰。也許當初自己也會和漢王一樣,以失敗告終。現在放下心頭大石,安享餘生,也是選對了人生道路。

更甚者,這次沒有牽涉其中,明宣宗對自己也就沒有了死罪。如今難得有喘息之機,自己又豈有不知足之理?於是在朱瞻基長大成人後,朱高燧再也沒有過任何謀權篡位的舉動,與其兩個侄子保持着表面和睦。他在封地安度晚年,直至1431年病逝,享年50歲。

而他的兒子朱瞻塙也得以繼承趙王之位,一直傳至明亡。在這其中,朱高燧的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。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由漢王叛亂引發的內心轉變,也讓趙王第三次迷茫後最終選擇了放下過去、面向未來。

結語

人生的意義何在?為權力奮斗一生卻最終一無所有,這難道就是人生的終極答案嗎?野心勃勃的趙王朱高燧為權力謀劃一生,先後三次試圖謀求帝位,卻一次比一次慘烈。如果不是大哥朱高熾三次救命之恩,他早已命喪黃泉。而最後一次漢王叛亂的失敗,也讓他真正認清了現實,放下了過去的野心。

他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跌宕起伏,最終卻因為及時收手而得以善終。這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,也許比他曾經追求的皇位更加值得人生。他為權力奔波一生,到頭來一無所獲。而放下心頭負擔,快活度日,享受人生之樂,也許就是這個問題的終極答案。